鳞丝膜菌的两大特征是:菌盖密布褐色鳞片,长菌柄有褐色菌幕环绕。未成熟子实体菌盖略显半球形,成熟后逐渐变坦平,中心隆起。幼体子实体的连生菌褶呈紫蓝色,后因成熟孢子呈锈褐色变紫褐色。气味清淡,从淡紫色、浅褐色菌肉中散发出类似新鲜橘子的香味。
形态特征
- 中文学名:鳞丝膜菌
- 界:真菌界
- 门:真菌门(Eumycota)
- 亚门:担子菌亚门(Basidiomycotina)
- 纲:层菌纲(Hymenomycetes)
- 亚纲:同担子菌亚纲
- 目:伞菌目(Agaricales)
- 科:丝膜菌科(Cortinariaceae)
- 属:丝膜菌属(Cortinarius)
- 种:鳞丝膜菌
- 分布区域:黑龙江、内蒙古四川、辽宁等地,夏秋季在阔叶林地上群生或丛生。
- 经济用途:可食用。记载有抗癌作用,对小白鼠肉瘤抑制率为70%,对艾氏癌的抑制率为70%。作者曾在大兴安岭发现野生量较大,可收集利用。另外,属树木的外生菌根菌。
- 生长分布:主要和桦树形成菌根,但也可与混合林的其他树种形成菌根,尤喜酸性土壤。广泛分布于北温带地区。
形态特征
子实体一般中等。菌盖直径3-10cm,幼时半球形至近钟形,后扁半球形至扁平,中部凸起,近红褐色或肉桂褐色,中部色暗,表面密被小而翘起或直立的褐色鳞片。菌肉中部厚,初期带浅紫色,变白色至褐色,无特殊气味。菌褶直生至弯生,初期堇紫色,后速变黄褐色至褐色,不等长,密而宽。菌柄长4-9cm,粗0.6-1.5cm,向下渐增粗,基部膨大,丝膜以上浅堇紫色,以下密被同盖色的鳞片大,纤维质,内部实心,其柄部菌肉上部带堇紫色而下部带褐色。丝膜生柄之中上部。孢子印锈褐色。孢子宽椭圆形,有疣,带黄色,6-10μm×4-6μm。